Pyramid Principle
Pyramid Principle
想清楚,说明白,知道说什么、怎么说
当我们与人沟通时,需要想清楚3件事:
谁是我的听众?他们想听什么?他们想怎样听?
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即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 达出来——说出来或者写下来,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。
使用 Pyramid 表达和不使用Pryamid表达的对比
不使用
约翰•科林斯来电话说他不能参加下午3点会议了。哈尔 •约翰逊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,明天开也可以,但明天10:30以前不行。唐克利福德的秘书说,唐克利福德明天晚些时候才能从法兰克福赶回来。会议室明天已经有人预订了,但星期四还没有人预订。会议时间定在星期四上午11点似乎比较合适。您看行吗?
使用
今天的会议可以改在星期四上午11点开吗?因为这样对科林斯和约翰逊都更方便,唐克利福德也能参加,并且本周只有这一天会议室还没有被预订。
对受众(包括读者、听众、观众或学员)来说,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:先了解主要的、抽象的思想,然后了解次要的、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。因为主要思想总是从次要思想概括总结得出,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理想组织结构也必定是一个金字塔结构——由一个总的思想统领多组思想。
在这种金字塔结构中,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可以是纵向的 (vertically)—即任何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上思想的总结;也可以是横向的(horizontally)——即多个思想因共同组成同一个逻辑推理过程,而被并列排在一起。
先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,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。首先表达的主要思,使受众对表达者的观点产生某种疑问,而主要思想(金字塔结构中的)下一层次上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。通过不断进行疑问/回答式的对话, 受众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全部思想。
Pyramid 基本概念
金字塔原理的基本结构是:结论先行,以上统下, 归类分组,逻辑递进。
先重要后次要,
先总结后具体,
先框架后细节,
先结论后原因,
先结果后过程,
先论点后论据。
主要关系逻辑:
向上
向下
横向
归类分组
大脑会自动将发现的所有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。基本上,大脑会认为同时发生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某种关联,并且会将这些事物按某种逻辑模式组织起来。
古希腊人眺望星空时,看到的是由星星组成的各种图案,而不是散乱的星星。这个例子证明人脑具有对事物进行归类组织的特点。
奇妙number 7
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。
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,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,以便于记忆。
米勒认为,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约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。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,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。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,当然最容易记住的是1个项目。
所以第二步 是建立分组,通过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将其分组,从而降低一次需要处理的项目总数。
提高一个抽象层次,将大脑需要处理的9个项目变成3个项目。
你无须再记忆9个概念中的每一个概念,而仅需要记忆9个概念分别所属的3个组。这样,你的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层。由于处于较高层次上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其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,而且这种关系不像前面的例子中编造的湖泊与糖的关系那样牵强,因而也更容易记住。
自上而下 结论
最有效的表达方法是:先提出总的概念,再列出具体项目,即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
读者会将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,以便记住。
如果作者传达给读者的思想已经事先进行了归类和概括,并且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,
读者就能更容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。
总结
- 归类分组
- 抽象概括
- 自上而下表达
Eg:
将6个句子组成一个段落
这6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,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6个句子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
可以在开头 提出一个总结这6个句子的思想
得出这个概括性的句子后,你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个层次,可以将得出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,而不是6个思想。
然后将3个段落总结为一个章节
这3个段落之间存在某种逻辑关系,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这3个段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
这个章节的核心思想 可以概括这3个段落
不断归类 和 总结
将章节组织成文章也完全按照以上思路进行。你将3个章节(每个章节都由一组段落组成,而每个段落也都由一组句子组成)组织在一起,因为所有这3个章节必须共同支持由其组成的文章所表述的单一思想(即对这3个章节的概括)。
你写的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必定只支持一个思想,即概括了所有各组思想的单一思想。这一思想应当就是你希望表达的思想,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、越详细你正确构建了文章的结构),并且都对你希望表达的主题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撑的作用。